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發(fā)布亞太地區(qū)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亞太的長期增長前景依然全球最強勁,但同時警告稱,中期前景將因人口老齡化和生產力滯后受到拖累。近期前景被嚴重不確定性和風險所籠罩,總體傾向于下行。
IMF預計2017年亞太經濟將增長5.5%,2018年將增長5.4%,遠高于IMF預估的3.5%和3.6%的全球經濟增速。但“為了維持長期增長,亞太地區(qū)需要結構性改革,以應對人口過渡帶來的挑戰(zhàn),并提高生產力?!?BR>
IMF上調了中國和日本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主要是考慮到政策支持和近期強勁的經濟數(shù)據(jù)。但該機構表示,預計在中期內,中國的經濟增長減速在一定程度上將被印度增長加速所抵消。
報告稱,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泰國的適齡勞動人口在占總人口比例方面和絕對數(shù)字方面都在萎縮。這些“后紅利”經濟體預計到2050年將出現(xiàn)全球最高的老年撫養(yǎng)比率。一些“早期紅利”國家,包括印度、印尼和菲律賓,擁有亞太地區(qū)最年輕的人口。
報告指出,人口老齡化可能增加實際利率與資產收益的下行壓力。但勞動力、養(yǎng)老金和退休制度改革可能起到幫助作用。此外,新的金融產品將減少預防性儲蓄,并增加安全資產可用性。
IMF指出,新技術或組織生產過程的新方法被認為是促進生產力增長的關鍵驅動器。其他關鍵變量包括研發(fā)支出、進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FDI)。先進經濟體必須專注于加強研發(fā)支出的有效性,而發(fā)展中國家應適當增加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國內投資。